虎斑猫大全网

家乡人的记忆:丰县赵庄镇八处古迹的永恒印记

04-20

家乡人的记忆:丰县赵庄镇八处古迹的永恒印记

文:齐英民

千年古镇赵庄,自汉代以来就是集市。人杰地灵,沃土平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变,镇域内至今还有八处古迹遗存于世:古太行堤、唐槐、明代烈女坊、碧霞祠(大庙)、朱陈村、蒋翰林故居、张玉书故居、汉皇祖陵等。

(一)古太行堤

太行堤,西起山东省单县才堂镇,蜿蜒贯通丰县四个镇,经王沟镇向东北过赵庄、常店、师寨三镇至沛县,有的文献称之为“单、丰、沛长堤”,也有文献称之为“汰黄堤”或“太黄堤”,就是曾经的旧黄河堤的意思。

据民间传说,太行堤的名称源于汉朝。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平复了王莽篡朝造成的疮痍之后,一路东巡至汉皇刘邦故里参拜祖陵,答谢始祖庇佑之恩。谒陵之后,但见陵后水势滔滔,甚是担忧。地方官员回禀,此距黄河不足百米,水患时有发生,对祖陵构成很大威胁,而地方防御之力,恐难不及。

刘秀遂下令“筑堤保陵”,于是军民共建,齐心协力筑起一道长长的大堤,意在保护汉皇祖陵永远不受黄水侵害。在为该堤命名时,光武帝登上大堤,看到此堤由西南至东北逶迤而去,犹如山峦叠嶂,其走向与晋冀之地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遂将此堤定名为“太行堤”。

元明时期,黄河水患无穷,流域民众苦不堪言。明孝宗弘治年间,御史刘大夏治河时复修大堤,延至360余里,逶迤叠嶂。“南挡洪水,北拦风沙”,庇护着堤河两岸的无数生灵。

“御史修堤”之说,在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明确记载:(太行堤)为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主持修建,起自河南延津县北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至清代,又多次加修。今存上下两段,上段起自河南延津县胙城,过封丘,至长垣大车集;下段起自山东东明县阎家潭,经曹县、单县,止于江苏丰县。

纵观历史,刘大夏治黄修堤,应是东汉刘秀所筑太行堤的延续。自刘秀“筑堤保陵”至今,太行堤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看透风云变幻,饱经岁月沧桑,留下了太多人与自然生死抗争的故事。

据一些耄耋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在太行堤上曾见过御所瞭台、镇患铁牛等遗迹;太行堤的土层深处,是沙性和淤性层层叠加而成的,质地分明,基础坚实,似乎可闻见自远古悠悠传来的行夯的撞击声和号子声。

大堤南侧因取土形成河道,称顺堤河、堤河、太行堤河,全长54.5千米,其中丰县境内23.3千米,流经王沟、赵庄、常店和师寨四个乡镇。宋代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经徐州夺汴、夺泗入海,丰县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黄患频频发生,堤河两岸至今还流传着“一堤十八口”之说。现赵庄镇域内沿太行堤就有王堤口、段堤口、前后丁堤口等村庄。

赵庄镇域内的太行堤于1991年被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底,江苏省水利厅公示了《江苏省首批水利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丰县古黄河明大堤和太行堤等两处河堤成功入选。

(二)唐 槐

赵庄集老街(现名唐槐街)的东侧30米处(仓口南边)的王家院内,有一棵弯曲的古槐,至今已历1200余年。相传为唐初时栽植,太宗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恭(敬德)曾在此“勒马挂鞭观古槐”。

这棵树不仅历史悠久,还十分有灵气,历代赵庄人口耳相传,奉之为“神树”。这颗古槐形状奇特,主干横卧,中间拱起,看起来好像一条盘旋的巨龙,人称“龙曲唐槐”。

它不仅长相奇特,而且生命力特别旺盛,6米多长的主干由西北伸向东南,两端入地,两端生枝,根本看不出来哪一端是根部。

经过长年累月暴风雨的侵蚀,整个树干的外皮几乎全部剥落,仅剩下巨龙腹部一层约一厘米厚的老皮,看上去形似干枯,但它却能生出新枝,长出新芽,而且葱茏茂盛,越发显得苍老古朴、遒劲刚毅,千百年的风雨摧残恰好成就了它的生机盎然。

它有8个主枝,每年只生一枝,交错枯荣,多年来一直轮换着死死生生,许多有大灾大难的人家,都会按节令前来许愿、烧香、挂红。它的枝桠和树冠也很奇特,有高耸的、低垂的、平展的,也有横卧的;有盘绕的、交错的、卷曲的,也有分杈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枯枝上长年累月的系挂着红绸和丝带。

“看看龙曲槐,福气自然来”、“摸摸唐槐干,胜过福寿筵”,这两句顺口溜一直流传在古老的赵庄街上。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之年,没有谁敢伤害它,即使是土匪恶棍、杀人强盗,也没有人敢动它。

日伪时期,凶残的鬼子和狡猾的汉奸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多次残酷杀害我平民百姓和民团乡兵达数十人,而每次躲藏在唐槐树下的百姓和常备队员却安然无事。特别是树上的槐叶,经常听到老年人告诫年轻人,不要随手乱摘,有些幼童误食后会头痛不已。

传说民国时期有一外地的卖牛人来赵庄赶集,牵牛路过唐槐树下,牛抬头吃了一口槐叶,虎气生生的大老犍,不一会儿便倒在了牲口市里。

听老人们讲,在古代,槐树象征着功成名就、权威和权势,百官朝会,位居三公者要面对槐树而立。所以古时候一些有意追求功名的人家,都会在自家的庭院内种上几棵槐树,企盼后世子孙能有人登科入仕,光宗耀祖。

一棵古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看来,这棵唐槐可能要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了。

(三)齐氏烈女坊

齐氏烈女坊的故事,在古老的赵庄街上已口口相传了四百余年。在清光绪年间刻印的《丰县志.卷十.上册》中有明确记载。

烈女坊始建于明万历42年(公元1614年),全石结构,宽五米,高四米余,四柱三间,双檐斗拱,重梁三层。上层高悬“圣旨”二字,中层刻有“烈女坊”三字,下层横额工笔题写“旌表故民卜息聘妻齐氏贞烈之门”十四字,分列左右的两根圆形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赤志矢贞烈冞三江悠堕泪”、“黄麻褒烈石高二墨永遗风”。

烈女的父亲齐璋,字来廷,是赵庄集齐氏七世先人,来廷公临街而居,家道殷富,曾入太学,知识渊博,乃方圆百里名儒。平时为人豪爽,疏财仗义,深得街邻们的尊敬。

来廷公之女齐淑,人称齐文学,从小饱读诗书,端庄文雅,知书达礼,精于刺绣,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年十七许聘卜花楼卜息为妻,深居简出,待嫁闺中。是年夏,卜息乘船外出,遇河决,溺于渡,淑闻之,涕泪不止。次日乘人不备,弃一双绣鞋于岸边,投河殉夫。

最为离奇的是二人被打捞时,“衣带萦绕,面目如生,并肩挽肘,浮于水面”,此情此景感天动地,世人无不动容,感叹不已:真乃天作之合,亘古奇闻也。县、府逐级呈奏,神宗帝感其贞烈,遂颁谕旨,建坊旌表。

齐氏烈女坊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落成,建成之后的二百年间,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布衣行人至此也肃然起敬。烈女的故事代代相传,也赋予了它许多传奇的色彩。

据老人们回忆,每当人们在牌坊前讲述烈女的事迹时,牌坊的石柱便开始潮湿滋润并渗出水珠来,人们就知道是她害羞了,流泪了。她毕竟是一位未出阁的姑娘啊!可叹烈女坊在“破四旧”时期毁于那场浩劫。

直到2002年才得以重新选址,按原样式顺街而建,2003年5月竣工。现立于赵庄大街北首,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四)碧霞祠(大庙)

碧霞祠,原名碧霞元君祠,俗称大庙。它位于赵庄集老街的最北端,原为道观,始建年代不详,在唐朝和明朝各重修过一次。唐初修庙时,尉迟敬德来此监修,曾把马拴在一棵槐树上,此槐就是保留至今的唐槐。

明代重修,保留至今的有两块石碑,存有近两千字的碑文,弥足珍贵。碑文中说:“我丰西北廿里许,有赵庄集之艮方碧霞元君一祠”,“古丰赵庄集东北隅有碧霞祠,后有混元阁”。石碑刻有龙纹,十分精美。碑身长2.7米,分别刻于明崇祯十一年的季春和孟秋。

碧霞祠亦称碧霞庙,老百姓把它俗称为泰山奶奶庙。大殿内供奉着碧霞圣母,在道教中她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君之女,谥号天千玉女碧霞老君。传说碧霞圣母道妙无穷,神化莫测。

道教中的上清与玉皇让她审察人间善恶,察善者以彰之,降之以福,有神佑护,察恶者以惩之,降之以祸,神则责之,使恶者不敢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使之改过迁善重新做人。

到了明代崇祯年间,战乱不已,时事多艰。北虏南寇猖獗,使这里的道士杳然无存,祠阁衰危。一位名叫如缘的僧人来到这里后,几经努力,又把这里变成了一座道佛合一的方外胜景。

在如缘的带领下,化主李门徐氏、扈门孙氏、翟门陈氏等四处奔走,乡民们被“神灵所感,四方鸠材施金,慨然重修者如雨然。”大殿重修后,里面继续供奉碧霞元君,又增建了观音阁和一座混元阁,而且在阁内同时供奉道教的混元六天传法教主和佛教的地藏菩萨。

在新建的混元阁南面,又增建了东西二阁,里面供奉道教的五斗星君(即东、南、西、北、中五方斗宿之总名)。道教混元一派,源自武当。百姓们不论远近,均来此庙,祈祷求福,求财求平安,一时间香火旺盛。曾几何时,这里车马云集,善男信女、商贾骚客、达官贵人纷至沓来,俨然一处胜景。

清光绪版《丰县志》记载,丰县境内的碧霞祠共有三座,其一在丰县旧城南门外,其二在华山,而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就是位于赵庄集东北角的这一座,关于前两座,遗迹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在文献里看到只言片语的记载,而赵庄镇的碧霞祠遗址至今犹存,并且有石碑存在。

至清朝末年,这里的庙宇已破败不堪。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庙宇在一次次的战火中惨遭损毁。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进行过一场攻坚战,国民党四区保安团以及国民党丰县张子超部约一个营的兵力驻扎于此,凭借大庙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此建造军事据点,负隅顽抗。

但我英勇的冀鲁豫三军分区九团官兵在丰县、鱼台、金乡等县武装的配合下,从下午三点,双方开始激战,至晚上八点,九团开始围攻,枪声四起,炮弹、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敌军被打的落花流水。

仅用两个多小时,便顺利地拔除了这个据点,全歼守敌300余人,以国民党武装的失败而告终。冀鲁豫军区特通令嘉奖,史称“赵庄集战斗”。

解放后,大庙里的砖头被拆了重新建了房子,用作粮库。到了破“四旧”时期,这座佛道合一的建筑群以及庙内雕像被彻底破坏殆尽。只有大庙门口路西的一眼当年僧尼们汲水用的老井保留了下来,为附近的百姓们又服务了许多年。

如今的大庙遗址,面积还有近一万平方米,台高坡陡,仍高出地面近两米。环绕遗址一周,庙宇的残砖破瓦随处可见,遗址上用庙中的砖瓦修建的粮仓至今犹在。

几段老围墙上,依稀可见当年打仗时留下的枪眼。我小时候与几位伙伴在此玩耍,还曾在这些老围墙边捡拾到几粒子弹壳呢!

(五)朱陈村

“朱陈村,朱陈村,一村两姓世代亲。不攀高门与富贵,百年好合结婚姻。”;“朱陈村,朱陈村,朱陈两姓共老坟。生做朱陈人,死为朱陈魂。”这是在赵庄镇域内世代流传的两首歌谣。

朱陈村位于赵庄镇东北角三里许,历史悠久。据《朱氏族谱》记载:“朱陈村源于汉,兴于唐”,千百年来,“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随其父在徐州生活23年。

他在《朱陈村》一诗中写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县远官事少,山深民俗淳”。“生为朱陈人,死为朱陈尘”。“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清乾隆版《丰县志》记载:知县卢世昌为疏浚河道,在县西二十里的赵庄挖太行堤时,得“朱陈村”古碑一块,碑上书“唐白居易写《朱陈村》诗即源于此”。宋朝苏轼在《题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一诗中也提到了朱陈村:“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许结朱陈”一词。清同治版《徐州志》以及《江南通志》等志书也都对朱陈村作了明确记载。1983年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次年三月又在该村立了朱陈村纪念碑。

据传,古朱陈村环境优美,像世外桃源,男耕女职,民俗民风淳朴,又多出俊男靓女,而且有文化,知礼仪,但他(她)们不攀高门富贵,不愿远嫁远娶,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苏轼的诗句“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说的是崔家和卢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是富有的大户,都看上了朱陈村的妙龄少女,两家大户都托媒人,要娶朱家和陈家的姑娘,并许下重金和聘礼。可是,朱陈村人就是不为钱财所动,均婉言谢绝了。

关于古朱陈村的确切位置,多年来还一直存在着争议,众说纷纭。白居易在诗中说“去县百余里”,而赵庄离县城才三十里,诗中又说“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而丰县西北是一片平原,没有山,也没有涧。

况且现在的朱庄、陈庄中间还有个常庄。那么历史上的朱陈村到底在丰县何处?近期,丰县的一批文史学者正在民间走访,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查,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拿出详实的资料和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真正解开朱陈村的神秘面纱。

(六)蒋翰林故居

和朱陈村相邻的村庄名叫党楼,居住的大都是蒋姓家族。

他们祖籍丰县城西北蒋老家村。清道光年间党楼村出了一位翰林院学士蒋兆鲲。此人聪颖睿智,读书过目不忘。18岁入县学,23岁中拔贡。道光26年(1846年)中举,次年(1847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

此时其父来京省亲,患病不治,归家莹葬,庐墓三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守制结束后,重新入京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参修国史及《宣宗实录》等。后钦点东河知府,又后补道员,为治理河南、山东境内之黄河、运河做出了贡献。此人为官清廉,从不贪恋钱财。

听老辈人说蒋兆鲲确实是个清官。相传他的佣人梁田曾有一次规劝他说:“老爷,治水是个肥差,何不趁此置些家业?”翰林爷生气地说:“居官应尽职尽责,为民造福,绝对不可贪污,中饱私囊,祸国殃民者,遗臭万年。做官应清廉,应叫后人称颂,名垂青史。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啥?”一席话使梁田深受教育,在周围十里八村迅速传为美谈。党楼村蒋姓族人崇尚节俭、道德传家,庄上从来没有过什么明堂瓦舍,多年来都是个很一般的村庄,可见民风淳朴、美德传承。

蒋兆鲲家世渊远,耕读为本,其父蒋德璟(字孚徽,号如农)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当时党楼村有句歌谣:“蒋德璟真会弄,父子爷俩双拔贡。”德璟及第后,候选直隶州判官。因事母至孝,辞官居家养母。平日里在家读书教子,为邻居排忧解难,调处纠纷,享誉乡里,受长子兆鲲之荣,诰封中宪大夫。

蒋兆鲲有位弟弟叫蒋兆鯨,在清咸丰年间因组织修筑赵庄寨抵御捻军和土匪而深受百姓爱戴。据光绪版《丰县志》寨圩篇介绍,“(赵庄)寨周长五百三十丈,南北二门,濠二道,咸丰十年蒋兆鯨倡修”。为了建成一个坚固的寨堡,蒋先生发动赵庄周围富户拿钱拿粮,穷人出工出力。他亲自监工,确保用料精细,施工精准,把赵庄寨墙修得高大坚固,是当时丰县二十五寨中修得最好的一个寨堡。

蒋氏一门,曾先后出现了兄弟四游太学,叔侄两举人,兄弟双拔贡,父子双拔贡等科举现象,足以说明蒋氏不仅家资丰饶,而且有着重视教育后代的良好家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才会厚积薄发,而产生了像蒋兆鲲这样被选为翰林的人才,为丰县的科考增加了可嘉可书的一笔。其后裔中比较著名的是当代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

(七)张玉书故居

赵庄镇是清朝太平宰相张玉书的第二故乡。在镇域内关于他的故事多年来流传着两个版本。一个源自张土城村的张小楼自然村。另一个源自王学屋村的张楼自然村。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江南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举子张玉书(字素存),徒步赴京赶考。

当他千里跋涉到达丰县时,突发疾病,高烧不止,他勉力支撑到丰城西北三十余里的张小楼时,已到掌灯时分。四肢乏力,疲惫不堪。

见天色已晚,又无店铺可投,便在路边一家废弃的茅草庵内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天色微明之时,他的呻吟声惊动了早起赶路的张老十夫妇。

老夫妇在朦胧中见是一位年轻的书生在发病,动了恻隐之心,赶忙领回到自己家中,煎汤驱寒,并请医延治。在老夫妇的精心护理下,医治半月有余。刚有好转,他便急于进京赶考,岂料匆匆赶到京城后却发现考期已误。空劳一场的张玉书心情十分懊恼,只好败兴而归。

回程途中,为了报答张老十夫妇的活命之恩,特又回到张老汉家中,意欲告别后重返江南继续苦读。张老汉夫妇极力挽留,想让他在新办的张小楼学馆内一边教书一边温习功课,等待下期再考。

张玉书十分感激,想到自己离家千里遥远,病体又刚刚恢复,不能再作长途奔波,不如就在此复习功课,下次赴京也确实方便。于是先向家中写了一封信,告知情况,免除了家人的牵挂。

张玉书答应留下任教的消息不胫而走,邻近的张老家、张土城等村庄的张姓族人都争相把孩子送到学馆就读。一时间,生源暴满,张小楼学馆也名气大增。张玉书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寄居生活。

张家祠堂落成时,族人邀请他题写了“张家祠堂”的匾额,并为张氏的林门楹柱上撰写了一幅对联:山右数来踪,罔阜千秋传胜概;江南绵世泽,渊源百代发潜光。

从这幅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的书体遒劲有力,族人盛赞不已,可惜的是楹柱在“破四旧”中被损毁。特别是楹柱上的望石猴,已无处可觅。此古迹先是被弃于前小楼西南角,村民们为出行方便垫在沟上作小桥用,后被运至张土城学校内存放。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康熙登基后的第一年),大比之期已到。张玉书告别众乡亲,如期赴京会试。果然不负众望,得赐进士及第,进而选为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仕途一帆风顺。

在任期间,慎谨廉洁,效忠皇室,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为国家的统一和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清朝名相”。

另一个版本是说张玉书投宿在了赵庄集的一家旅店,病倒后,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听说赵庄集南五里有个叫张楼的村子,是张姓人聚居的地方,于是打算去找本家寻求帮助。由于高烧不止,又饥又渴,昏倒在张楼的路边。

张老十是张氏十一世祖儒绅公的小儿子,在家中排行第十。张儒绅1612年(明万历壬子)生人,张玉书1642年生人,张氏族谱上记载的张老十父亲比张玉书大三十岁,那么,他的第十个孩子怎么可能救张玉书呢?如果去救,也只能是张儒绅本人。这就排除了张老十救张玉书了。

张老十的后人,现在只有一户,就在张楼居住。张楼人认为搭救并收留张玉书的是张氏十二世祖荀鹤公。后来张玉书返回张楼报恩时,荀鹤祖已不在了,张玉书于是命令丰县全民一家一车土,把老人的坟墓筑得又高又大,位置大约在今王仙桥东北方向的一块田地中。

关于那对楹柱的来历,张楼人举证说,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张姓族人星辉、含辉所立。含辉,名叫张炳梦,举人。而这时,张玉书(1642-1711)已经去世七十多年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相比之下,还是族谱记载和当地村民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那些刻在石碑上的老古董才更加令人信服,出于治学的严谨,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不论哪个版本,张玉书的故事都是流传在赵庄镇境内,说赵庄镇是张玉书的第二故乡,他与张姓族人的不解之缘是无可争议的。

(八)汉皇祖陵

汉皇祖陵,俗称汉皇林,位于今丰城西北七公里处的518国道北侧的赵庄镇金刘寨村,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被史家称为汉高故里。

它是以汉高祖刘邦的曾祖父、刘姓大始祖刘清的墓为中心扩展而成的一座陵园陈列馆。内有墓丘、墓碑祠庙、殿堂、二十四帝塑像等众多历史景物,是考察刘氏宗脉,弘扬两汉文化的最佳景点。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立了丰县是汉皇故里的历史文化定位。9月19日,徐州市旅游局公布了“徐州十八景”评选结果,丰县汉皇祖陵名列其中。

如今依托刘清之墓,已建起了汉皇祖陵景区,成了一处远近闻名的汉文化景区。一期投入近五亿元资金,占地二千多亩。建有汉源广场、汉阙大门和汉源大道,设有帝王出征巡游浮雕墙图和汉史长卷。

包括生平传奇经历,如龙雾桥、枌榆社、五门出逃、七里铺避难、蝼蛄救主、马公书院等以及军事卷勘定致乱的丰西斩蛇、鸿门脱险等。景区内有一尊全国最大的刘邦雕像,2017年落成,非常雄伟壮观。

雕像高42.6米,寓意两汉历经了426年的风雨。单是披风就超过24米,为国内最长。整个雕像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展现了高祖以气吞山河之势,提剑斩蛇,一统天下的雄姿,把《大风歌》的气度彰显得淋漓尽致。大汉坛为现代造型,高端大气,令人赞叹不已。

刘邦出生在丰县,以后发迹并称帝,成就霸业,也为这个村子带来了无限的荣耀。

如今开发旅游,村民们搬进了统一建造的新房里,古村复建成大片的仿古建筑群。金刘古寨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节日的汉皇祖陵景区,灯明彩炫,人流如梭。春节假期,更是车满为患,游人如织。走亲访友归来的年轻人,拖家带口,潮水般地涌入景区。

刘氏后裔在此烧纸焚香,燃放鞭炮和烟花,祭祀先祖。景区内外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汉皇祖陵景区自2021年9月起,已正式更名为“汉祖圣境”景区。

八处古迹,一部沧桑史。千年古镇赵庄集,历经岁月的雨雪风霜,见证了它的历史变迁;沉淀的岁月,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赵庄人的离合悲欢。如今这些古迹和传说已成为漂泊在外的老乡以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缕缕乡愁,成为家乡人抹不去的记忆。

山水十二条屏纪念珍藏版

宠物医院收费价目表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