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猫大全网

孙疃村的盆艺:官道镇的骄傲

02-11

孙疃村的盆艺:官道镇的骄傲

(编者按:在胶东半岛地区,不少村庄都有一种特色的手艺,有的编筐出名,有的编簸箕出名,有的出名医,有的出匠人,这次要介绍的村庄,就以一门手艺而闻名,那就是烟台栖霞市官道镇的孙疃村,这个村庄因为做盆,而在栖霞西半县颇有名气,下面就听听作者于德法先生的讲述,本文也已收录到隋建国先生主编的《官道人文》当中。)

(栖霞官道镇孙疃村位置示意)

以下是正文——

“孙疃的盆,院头的碗,马嘶庄的闺女不用挑不用捡。”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栖霞县西部流传的一首顺口溜。

说起泥盆泥碗等坛坛罐罐,是往年乡村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庭用具。泥盆子、泥碗、泥缸、泥罐、泥坛、泥坎、泥瘪子等等是从原始社会沿用至今的家庭生产生活工具。泥盆子泥缸泥罐子有大有小,碗有小泥碗,大泥碗,有沙大碗,种类繁多。至今那些泥盆和泥缸有些家庭还在沿用。

以上的顺口溜就是对当年栖霞泥窑产品的描述。

孙疃的砖窑烧出来的盆鼎鼎有名。以坎、盆、缸为主。样式、大小、成色、手感、不渗水,敲击声清脆,即具有碰不碎,腌菜不漏水、大小敲击能发出各异音乐演奏之特点。院头的碗与孙疃的盆相比美,不差上下,各有所长。马嘶庄自古以来出美女,只要相亲,那女的不用挑拣,都是美女。用这样的比喻对孙疃的盆和院头的碗来评价,就是说他们的产品质量好,买时不用挑拣,都是好货。那时候,栖霞招远等集市的盆罐市场全是孙疃和院头的货,那些多年与泥盆泥碗打交道的老农们,边抽着烟,边敲打着,仔细辨认货物的成色和火候,不住地点头:“好货,十分的成色。”当年家家添置泥盆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话说,2010年的初夏,栖霞市文化馆衣飞和官道镇《岗山传说》项目传承人隋建国一行,在已故原官道镇文化站长宋良石的带领下来到了孙疃村,他们是专程来挖掘整理孙疃土窑烧制“坎盆”的手工艺术文化遗产的。

当时,孙疃坎盆传承人宋二窑匠师傅已70多岁了,他带领大家来到了村河东岸的一处果园小土屋,这里就是他收藏多年已经停产的制作坎盆用的脚踏转动的拎子和其它多多精细小工具。在宋师傅将工序逐一示范的介绍下,那些当年他爱不释手的“宝贝”被一一摄入镜头,为栖霞的土窑手工艺术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此,一个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给这个山村留下了神秘的色彩。

孙疃村坐落在岗山大北顶的东坡,自古以来地灵人勤,村民靠的是物产丰厚的山耩,土地肥沃的河滩,祖祖辈辈人丁家兴。他们的老辈就开创了靠山吃山的先例,运用山里的腊条柳条荆条等做过条货编制手工,借助大片山峦放牧等多种生意,均没有大的收效,探索新路,发家致富祖辈们一直在找门路。

且说在清朝乾隆年间,一日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忽听村西北方向鼓乐齐鸣,响彻云霄。此时此刻,村里男女老小纷纷奔出家门观看究竟。人们在云雾中,朦朦胧胧的见塔顶上空有两乘花轿,细看,云霄中旗锣伞扇,好不壮观。远望在前后好多吹鼓手簇拥下,缓缓地向村子上空飘来。那鼓乐声此起彼伏,悠扬顿挫,霎时整个山村上空霞光映照,色彩斑斓,好一派人间仙境。好奇的人们踮起脚尖仰望上空,紧追不舍,唯恐这一奇观在眼前消失。

(后来的孙疃村,种植苹果也有名气,村口有不少奖碑)

壮观离奇的两乘花轿逐步向村子飘来,随着鼓乐声的节奏加快,那装扮五彩缤纷的花轿在村子西北“十岭岗”处(岭岗西起塔顶顺山坡向东共十几个岭岗),暂时停留了片刻,吹鼓手尽情演奏了一番后,在一声“起轿”吆喝过后,前后簇拥翩翩起舞的仙女在前引路,直奔村东南而去。随即村里的人们蜂拥得跟随前往。

花轿在村东南河西岸边一片洼地停住了,只见鼓乐再次升级,正待进入高潮,只听“落轿”,渐渐地一切变淡了,云霄雾消散了……

原本茫茫大雾笼罩的村落清新了,太阳东升了,火红火红的,映红了岗山,映红了塔山顶,再看那消失花轿的那块洼地两股好似烟雾滚滚直冲云霄。看到这一切人们不约而同地纷纷跪地朝着前方跪拜,祈求上天赐福。

说来也巧,就在这头一天夜里,老宋家泥窑先祖作了一个奇怪梦,梦中见一位白胡子老人将他带到村东南的这块洼地,见有两堆熊熊大火,火光逼人。那老者念念有词,左手指顶着一个转动的盆子,右手里拿着一根松木棒子走向火堆。当他刚要扯住那老者这当儿,人没了。

联想梦境和似梦非梦的花轿,老宋明白了,这是神灵的指点——建泥窑,烧坎盆。

即日,宋、于两家先祖就召集家人们筹钱买地筹建泥窑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后来又按着神灵的指点,在岗山小花园洪沟和西南边栾格庄村买地作为烧制坎盆的专用泥土。大北顶山峦的松树木材是做烧窑的上等燃料。制作泥坯拎子转动快慢及手捏造技术和生火烧是经过千锤百炼摸索出来的。烧窑的垛窑、封窑、生火燃烧时间及火的旺或弱即火候,和停火取窑时间决定于产品上乘或次品的关键 。盆和小坎等成坯后,晾晒至半干,用泥鳅石蘸水,细细反复抛光,再刻上花纹、文字等多多技术花样,十分精美。待彻底晒干后,送入窑堂。大缸套小缸,小缸套盆,盆再套碗,一一小心摆放,最后封窑点火。孚台高低及大小,冒烟快与慢也有绝招。这就是孙疃泥窑之所以产品质量遥遥领先的秘诀,也就应验了“孙疃的碗……”的顺口溜的来龙去脉。

从此,勤劳靠崁盆泥窑起家的孙疃村人富了,家家户户住上了“青堂瓦舍”一色的小瓦房。你看顺西高东低的山坡东西一排排蓝天黑瓦的房舍连成一片,犹如布局有序的棋盘镶嵌在山岭与漩河河畔之间。夏日早晨,绿树掩映,炊烟四起,鸡鸣,蝉唱,鸟舞,花繁,好一派人间仙境。身居此地的人们无不自豪,敬天敬地敬祖宗,答谢上苍的赐福。

要说起孙疃的泥窑坎盆,还有一段故事。孙疃的经济来源多年来一直是那泥窑为后盾,就在几十年前村里的一切还是靠它来支撑。村里的富裕及房舍建筑就是靠这砖窑逐步发达起来的。相传栖霞地主牟墨林在当时栖霞很多地方都有田产,只有莱阳五龙河之一的漩河栖霞段西岸没有他的一寸土地。传说是因大河西的人村里一家一户的房舍都相互接山(山墙连接),人心齐,不便(作为佃户)管理。

相传一天,牟家派人来到上柳家查看他的佃户土地。当他登上西耩顶见西山坡下有好大的村落。一排排黑砖黑小瓦房整齐有序,房子相互连接,一道小河穿村而过,溪水一一汇集于小河奔向东南。这样的村落他还是头一次见过。他面对这眼前的这块宝地,虽垂涎三尺舍不得,但毅然决然地对管家说:“罢了,到此为止吧,别招惹他们了。”

巴西龟的寿命

手串珠子颗数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