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猫大全网

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科技如何为生命续航?

07-15

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科技如何为生命续航?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15日讯(记者 李方芳 陈芹 通讯员 陈雯 王思佳 文/图)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谢强团队成功通过微创手术,为68岁患者植入“可回收、主动螺旋”的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并于同日内完成4例手术,创下国内单日完成该手术台数最高纪录。这一创新技术为心脏起搏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谢强团队为患者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30分钟重装“马达”

“黑科技”注入新动力

68岁的杨大爷(化名),在6月中旬因反复头晕、胸闷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据了解,杨大爷受房颤困扰多年,还有间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信号无法传递到心室,也就不能同步工作,这才使得杨大爷常常感到头晕眼黑。谢强团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安装永久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杨大爷曾接受过三尖瓣成形术,心脏瓣膜在成形后与普通瓣膜有异,增加了手术难度。经过详细讨论,在考虑其年龄、有高血压高尿酸等基础病,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谢强团队为杨大爷量身定制了缜密的手术方案,决定为患者植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体积最小的无导线起搏器,并将其他三例同样适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天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我们把腿部的股静脉作为‘通道’,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将起搏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合二为一的起搏器送达心脏,由其作为新‘马达’来为心脏注入动力,平均每位患者手术时间仅30分钟。”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马晓欲介绍,手术中发现该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和他人有着细微差别,团队在原本仔细评估选好位点为其植入无线起搏器后,经反复测试发现该位点并非最优位点,“虽然起搏器在该位点固定良好,各项参数也不错,但考虑到临床效果不是最优,我们立刻通过专用的回收装置,将其取出后再重新送入,回收过程不到3分钟,未对患者造成额外负担”。马晓欲说,这次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也得益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前期在无导线起搏器方面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奠定的良好基础,手术例数常年位居全省前列。

据了解,杨大爷和其他三位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体积小“寿命”长

小神器解决心脏大难题

据介绍,本次植入的无导线起搏器,外形仅胶囊大小,体积比传统起搏器小约90%,重量仅约2g,约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

该起搏器被誉为“全球预估寿命最长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预期寿命可达15—20年。无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通过螺旋固定机制即可直接连接到心脏的内表面,如同螺丝钉一般植入心脏组织中,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

术中损伤电流及阻抗变化能有效指导位置选择及安全植入,且可回收的装置和超长的寿命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与保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传统的起搏器约为手表表盘大小,而这款比7号电池更小巧,真正实现植入后看不见、摸不着。”谢强说,新型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后期通过植入心房无导线起搏器,能智能感知和起搏心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房室同步起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为国内首批开展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医院,本次同日完成4例成功手术,标志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起搏综合治疗技术方面再获新发展,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效、高质、精准的起搏治疗选择。

谢强表示,植入只是开始,心血管内科团队将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评估器械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参数以保障最佳的治疗效果,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技术。

来源:海峡导报

德国牧羊犬凶猛吗

景泰蓝手镯是什么材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