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猫大全网

织造云外秋雁行:古代织布机的历史演变

05-05

织造云外秋雁行:古代织布机的历史演变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世界各地都有纺织和织机的发明创造,所有的织机都能执行开口和织造的功能,生产出美丽而有个性的纺织品。李约瑟说: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机不仅是指织机,而且指机智以及智慧。

△纺织工正在进行织布,每一寸都需要细心编织。

中国纺织的神话传说

人们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养蚕缫丝?在相关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是马头娘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个姑娘的父亲外出不归。姑娘思父心切,立誓说如果谁能把父亲找回来,就以身相许。

家中的白马听后,飞奔出门,没过几天就把父亲接了回来。但是人和马怎能结亲?这位父亲为了女儿,就将白马杀死,还把马皮剥下来晾在院子里。不料有一天,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

又过几日,人们发现,姑娘和马皮悬在一棵大树间,他们化为了蚕。人们把蚕拿回去饲养,从此开始养蚕的历史。那棵树被人们取“丧”音叫做桑树,而身披马皮的姑娘则被供奉为蚕神,因为蚕头像马,所以又叫做“马头娘”。

△蚕蛹,最初织品的材质来自蚕吐出的丝。

正史中记载的养蚕缫丝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后世称她为先蚕娘娘。嫘祖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养蚕技术,史称“嫘祖始蚕”。之后每年的蚕季,历代的皇后都要象征性地率领官妇养蚕缫丝,作为天下妇女的表率。

简单费工的原始腰机

在古代,世界各国均有织机的发明,但唯独中国的织机是最完善和最先进的,这也是中国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保持着丝绸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织造过程须完成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运动,织机上的部件就是根据这些运动设置而加以不断完善的。

真正的织造起源于缝制与编织,纺织技术存在着多元起源,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均有建树。从三万多年前辽宁海城小孤山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的精致细滑的骨针来看,当时的缝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许多早期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都能找到编织物的痕迹,织造技术在缝制和编织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

△良渚腰机玉饰件,玉质,距今5300〜4500年。

古代的编织技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铺式编织”,即先把线绳水平铺开,一端固定,在呈横向的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

另一种则是“吊挂式编织”,把准备好的纱线垂吊在转动的圆木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以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纱线绷紧。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编织出许多不同纹路的带状织物。人们发现,如此编织速度太慢,而且织品的密度不够均匀。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原始腰机诞生了。

△石寨山青铜腰机,青铜(左图)。良渚织机复原图,赵丰绘制。(右图)

中国的早期织机大多为原始腰机。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以身体作机架,以两脚蹬着经轴,腰上缚着卷布轴,手提综杆,再投梭打纬,进行织布。

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有原始腰机部件出土,比如浙江的跨湖桥、河姆渡、田螺山等文化遗址,较为完整的原始腰机组合是距今4000余年的浙江反山墓地的织机玉饰件。

较复杂的原始腰机在商代的安阳殷墟和台西村以及两周的福建崇安、江西贵溪崖墓中均有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云南石寨山出土有纺织场景的汉代青铜贮贝器盖,可以看到原始腰机织布的形象。

这类原始腰机至今仍然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海南、台湾等地使用,在世界各地也比较常见,它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的织机。

△釉陶斜织机模型,法国吉美博物馆供图。

机巧高效的踏板织机

为了提高织机的生产效率,人类使用机架替代人身作为支架,加入踏板进行提综从而解放双手,创造发明了踏板织机,用脚踏板提升或下压综片控制开口。踏板织机是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伟大发明,后来经由“丝绸之路”逐渐传输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

踏板织机最先出现在中国,但具体时间尚无可靠证据。《列子·汤问》篇中有纪昌学射的故事:“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牵挺据考证为踏脚板,由此可见,踏板织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其真正的图像却迟至东汉时期才能在大量汉画石中看到。

这些画像石上描绘的大多是曾母训子的故事,因此画中的织机反映了当时一般家庭织造技术的水平。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

△中国传统手工编织。

与构造简单的原始腰机不同,斜织机是一种采用张力补偿原理的单综双踏板织机,配备有机架、经轴、卷轴、中轴、马头、踏板、分经杆、综片(单综)、幅撑和筘的完整织机,用来织制平纹类素织物,其经面与水平的机座成50至60度斜角,因此,习惯上都把汉代织机称为斜织机。

它采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用脚踏板来控制综片的升降,使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开口,以织造平纹织物。

汉代斜织机最主要的类型是中轴式斜织机,织机的中轴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和两个踏板相连,再由中轴来控制综片开口。

斜织机的主要类型是中轴式双蹑单综斜织机或双中轴双蹑单综斜织机,两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但有机架支撑方式的变化,也有经轴或卷轴定位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斜织机从原始腰机、双轴织机、卧机发展而来,演变为立机子。

△海南省黎族老太太编织传统地毯织品。

极妙穷奇的提花织机

在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中,最为复杂的是提花技术。

为了使织机能反复有规律地织造复杂花纹,人们先后发明了以综片和花本来贮存纹样信息,并形成多综式织机和各类花本式的提花机。

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提花机的基本概念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的贮存来控制提花程序的织机。

△竹笼机,用于生产广西壮锦。

凡有花纹的纺织品在织造时,将提花信息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贮存起来,使得这种记忆信息得到循环使用。

提花织机解决的是在开口时产生更为丰富的变化以致形成图案,它可以在腰机或踏板织机上增加一套提花装置来实现。提花装置可以分成多综和花本两大类型。提花织物最初出现在丝绸上,是丝绸织机的特点。

所以在丝绸之路上,曾经出现过的织花方法或者提花方法有多种类型,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种,即多综式提花、束综式挑花和束综式提花。所谓的挑花,是指每次图案的织造规律都得重新挑起;而所谓的提花,是指在整个织造过程中,只需要一次制作花纹程序,反复利用,循环织出同一图案。

△纺漳绒织品。

△壁挂壮锦。

第一种类型是多综式提花机,可以有踏板,也可以没有踏板。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昭帝时期(公元前94~前74年),霍光的妻子召陈宝光妻子用有120镊的织机织造了25匹散花绫。

这里的镊可能是一种金属杆,其织机有可能是多综式提花机,只是不清楚其提综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幸运的是,2013年在四川成都北郊的老官山墓中出土了四台汉代提花织机模型(以1:6的尺寸微缩的立体织机),明确属于多综式提花机,其动力来源十分特别。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是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也是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织机实物资料,具有明确的考古出土信息,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不过,史料中提到的另外一类多综式提花机可以称为多综多蹑提花机,这在《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中有所记载,说有用五十蹑控制五十综、六十蹑控制六十综的绫织机。这类织机也一直流传到近代,民间的腰带织机是其遗绪。这类多综多蹑提花织机仍然在中国西南四川成都和云南德宏、琳琅附近的乡村里使用。

△老官山提花织机模型,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老官山汉墓。

兹鲁(Zilu)织机是一种使用挑花方法的织花机,目前在伊朗乡村仍然被用来织造图案在纬向上进行循环的大型织物。

我们认为,这种兹鲁织机也可以作为织造中亚织锦或粟特锦的织机原型。这种织机有两个关键的机构。其一是直立或斜立的框架,所有经线都被固定在两根卷轴上,一根是经轴,另一根是织轴。织工站在经线前面,投梭织造。

其二是一套挑花装置,显花时所需要提升的经线必须在这里被选择相应的综线并由一位助手进行提升。在这挑花装置和织机框架之间,必须再有一个多把吊的提综装置(称其为1-N提综系统)来连接综线和经线。这样,一个图案单元才能在纬向得到循环。

由于这一织花方法只能控制图案的纬向循环而无法控制其经向循环,所以这适合平纹纬锦和中亚风格的斜纹纬锦上的图案结构。可以说,1-N提综系统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织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织花技术发明。

△台湾原住民织机。

最后一种提花技术类型是能够使纹样在经向和纬向上都得到循环而将以上两种提花方法相结合的束综提花机,又称花楼机。

这种提花织机不仅使用由花工操作的名副其实的提花花本(程序),也采用了1-N的提综系统,形成了真正的束综提花机。因此束综提花机的发明也证明了中国人在经历一段漫长的织造技术传播和思考过程之后,终于在公元6世纪前后完善了提花机。

这种提花机的存在可以由北朝晚期的绯地大王锦、吉字羊树锦(平纹经锦),以及隋代何稠完成的大窠联珠纹锦(斜纹纬锦)等得到证实,唐代晚期敦煌文书中大量出现的楼机绫可以算作是文献上的佐证,而关于束综提花机的最早图像则应该出现在传为南宋时的《耕织图》或《蚕织图》中。

△《蚕织图》中的挽花,南宋吴注本,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

△攀华,吴《纺织图册》,清代,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

独具匠心的汉代织锦技术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考古工作队在尼雅1号墓地8号墓发掘时,意外发现了这件织有八个汉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护膊。

锦护膊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带长21.0厘米,采用了青赤黄白绿五色,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还缝缀有白色绢带。这件汉锦应该裁剪过,另有“诛南羌”锦残片一片。两者放在一起,合意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

此锦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自右边起依次有两鸟、独角兽和虎,并伴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星,在工艺上,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以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也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

△广西省苗族妇女在织布。

“五星锦”是目前所了解的汉代织锦中密度最高的,50厘米的门幅里面有1万多根经线,也就是说每个厘米的织物都要接纳两百多根经线。

从现场复原来看,1万多根经线分5个颜色,红黄蓝白绿,分立体几层排列,一色在表,四色在后。

每次开口,2000多根在上,8000多根在下,蔚为壮观。“五星锦”经线密度极大,织物纹样复杂,从工艺来看,应为汉代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这件文物收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谓国宝中的国宝。

△深蓝色绸缎绣花锦。七位圣人在竹林里相遇,放松,喝酒,讨论道教哲学。

△ 贵州省,水族妇女在展示织布技艺。

互学互鉴的织造技术

织锦的织造技术、图案的挑花与提花技术以及织机机械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发生的,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断定它们各自确切的发展过程。

不过,总体而言,最早出现的是中国平纹经锦及生产经锦的多综式的提花机。

随着早期丝绸之路上织锦的传播(战国到西汉之间),这些经锦已经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其组织结构已为当地织工所效仿,成为平纹纬锦,其后再发展到斜纹纬锦,并出现了兹鲁织机一类的挑花、显花和图案循环等都旋转90度之后的装置。

这种技术后来又被中国织工所学习,诞生了同时能产生经向和纬向循环的束综提花机,并流行生产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斜纹纬锦。

所以,在丝绸之路上,特别是从织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来看,任何技术都不是单向传播的,其发展得益于各国、各地区织工在丝绸之路上产品和技术的相互交流。

△宋锦机,可用于织造龙袍。

△绒织机,用于织造绒织物。

△云锦机,约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也是织机史上最为丰富多彩并有创造力的国度。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出现的原始织机开始,到战国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踏板织机和多综式提花机,已达当时世界织机的领先水平。

经过丝绸之路的织造技术交流,唐代初期中国已出现真正的束综提花机,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迄今为止,中国不仅在考古中出土了重要的汉代提花机模型,而且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不仅在汉族地区有大量提花机的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也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织机遗存,都是古代中国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织机的织造技术及其织物的生产技艺经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国家,通过互学互鉴、相互交流与影响,成就了今天中国传统织机及织造技术的辉煌。

△福建省霞浦县畲女正耐心地纺线,畲为少数民族。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诺维茨梗要拔毛吗?

布偶猫吧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