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7日电 (叶秋云)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漳州古雷海域对造礁珊瑚群落进行了调查,发现了5个造礁珊瑚物种和1个福建省新记录种。
菜屿列岛发现的盾形陀螺珊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供图
据了解,该项发现拓展了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科学认知,对未来福建省造礁珊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福建东山海域曾被认为是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最北缘,但一直无人探明东山以北海域是否存在较大规模的造礁珊瑚群落。2019年,由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下称“海西站”)郑新庆研究员领衔的珊瑚研究团队,在漳州古雷沿岸区首次开展珊瑚普查,发现了以斯氏角孔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与东山海域以盾形陀螺珊瑚、标准盘星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并不一致。这表明东山以北的区域也存在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区,但其具体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不明确。
2024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强调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海西站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的业务部署,在青山公益基金的资助下,对古雷区域的造礁珊瑚群落进行了初步摸底,结果令人欣喜。
菜屿列岛调查站位的造礁珊瑚平均覆盖率高达22.4%,发现斯氏伯孔珊瑚、标准盘星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5个造礁珊瑚物种,其中还有一种福建省新记录种——毗邻沙珊瑚。
本次发现是海西站在造礁珊瑚调查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专家表示,古雷东侧有多个离岸的岛礁,古雷南部近岸区域均是岩石海岸,这些区域均可能具备造礁珊瑚分布的适宜条件。未来可在该海域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摸排,通过建立长期野外观测站点开展跟踪监测工作,充分掌握该区域造礁珊瑚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此外,古雷与东山海域相连,造礁珊瑚群落相似,未来可考虑与东山海域的珊瑚群落协同调查、保护和管理,并适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据介绍,海西站科研团队早在2019年即利用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东山以北的古雷海域以及东山以南的南澎海域是造礁珊瑚分布的热点区,同年通过潜水调查在南澎列岛海域验证了模拟结果,发现了南澎海域有大规模造礁珊瑚,种类数高达23种。近年来,该团队在北纬30度以南的大陆沿岸陆续开展了系列珊瑚摸排工作,先后在厦门、泉州、平潭、宁波等地发现了造礁珊瑚的踪迹。这些发现证实了造礁珊瑚某些特定物种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也从侧面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某些造礁珊瑚种类可以率先突破温度的限制进一步向北扩散,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海西站在海峡西岸的地利优势,今后,研究团队将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造礁珊瑚群落系统调查工作,绘制福建省珊瑚分布“一张图”,并继续在福建东山以北区域进行调查探索,为我国和福建省的珊瑚资源保护贡献科学力量。(完)